我父亲做手术的那段时间,担心不够钱向他借两千元,他二话没说就给我打来三千元,还叮嘱不用还了。
春节前,我给他打电话,他说春节餐馆生意很忙,很难抽时间见面了。可是才刚刚年初三,他却跑到我老家来了。
你说,这事不是太蹊跷了吗?
静谧的乡村之夜
虎子的突然到访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原本打算跟着父母到所有的亲戚家都走一趟,感谢父亲做手术时他们的问候。中国人的人情来往有些时候是很累,但是有时却令人很温暖,很感动。
总有些到了国外过了几天日子的中国人,整天就鼓吹西方发达国家体制如何先进,人际交往如何简单,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像朋友一样相处,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独立自由云云。
其实每一样现象背后都有其本质的原因。
很多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福利保障好,而且地广人稀,社会资源丰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生老病死一切都有国家安排,所以看上去自然一片祥和。
中国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杂,幅员辽阔,地形环境气候复杂,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和广东人,新疆人和上海人,不管是相貌性格还是语言和习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上我们本身资源有限,经济还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要在逼仄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
所以,中国人信仰“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救急不救穷”,“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与人之间需要守望相助,所以人情之间的往来自然就成了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再说回关于同志婚姻这个话题,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在同志婚姻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一对同志可以相伴一生是极其困难的。试想,同志们还不能光明正大地在公众的场合互相介绍认识,还不能理所当然地在亲人面前说起自己的性倾向,就算上天眷顾两个人可以走到一起,两人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婚姻、社会等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带来的重重压力。
看看我们身边大部分人千疮百孔的家庭婚姻生活就知道,要想两个人感情到老是何等艰难,更何况是完全靠两个人的感情来维系的同志们呢?
或许在交友软件里幸运遇到了合适的对象,可是要么两人相距太远,要么一方有了家庭,要么就是工作上的选择等等诸如此类的一大堆问题。往往两个相爱的人不是败给了爱情,而是败给了现实。
极少部分优秀的同志通过努力奋斗财富自由之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伴侣以后自由选择安家的城市,通过代孕的有了自己下一代,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模式。
可是,那些条件没达到的同志们呢?
他们何去何从?
最简单,最直接的保障或许就是走进平常人的婚姻,过上两面人的家庭生活,一边自责愧对自己的老婆孩子,一边马不停蹄地寻找所谓的“爱情”,不断地认识新人,约炮,厌倦,分手,然后再来一遍。
有些骨头硬的,坚持做回自己的同志,一直苦苦支撑,但年过四十的男人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打一份半死不活的工,撑不死饿不着,一方面依然憧憬美好的爱情,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单身甚至孤独终老的残酷现实。
同志圈比异性恋更现实,更加残酷,要么年轻,要么帅气,要么多金,(恋老的毕竟是少部分的)其余的都在这山望着那山高,陷入喜欢我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不喜欢我的怪圈之中。
有个笑话说得很现实:
有个混了半辈子却依然潦倒的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捋着胡子说:“你前半辈子都过得很潦倒啊!”那人一听马上就接着问:“神仙啊,算得太准了!那后半辈子呢?”
“后半辈子嘛,后半辈子你就习惯了。”
人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有归途。
身为同志,我们活得比别人多了何止两倍的艰难啊!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是一家几口,拖儿带女的。就算别人不介意,形影相吊的你会厚着脸皮去打搅别人的家庭生活么?
一房一厅一人住,一人进来一人出,家家户户人团圆,一人笑来一人哭。
你坚强,你独立,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可你没有伴侣,没有儿女。难道要献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终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么?年轻力壮时当然可以自恃艺高人胆大,一琴一剑潇洒走天涯,当生命垂垂老矣,举步维艰时该如何独自面对病痛和死亡呢?
所以啊,同志结婚有结婚的需要,单身有单身的理由,不能一言概之。
再给自己灌点迷魂鸡汤: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