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老家,我回来了!
亲人们,我回来了!
乡村的春节
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春节依然是隆重而神圣的。尤其是在物质匮乏,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春节因为远离了城市而平添了一份人情的温暖。
在我的印象中,再吝啬再自私名声再不好的人在春节那几天,都会展露难得的笑容,大方地把自己最好吃的食品来招待拜年的客人。
越来越多人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那只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和用度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心中那种对春节的期盼和神圣感就会慢慢淡化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父母弟弟一起看电视守岁。等到快到零点的时候,父亲在屋外的点了一挂特别响亮的鞭炮。弟弟还放了烟花。当一大片的烟花绚烂地照亮黑漆漆的夜空时,我心里默默地许下了新年的愿望: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半年的深圳生活让我收获良多。工资加奖金几乎是我在老家工资的10倍,虽然父亲的手术花去不少,但我做家教很快就把那些钱赚回来了。
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缺衣少吃的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手里有粮食,再大的困难也不是事了。
同样手里有钱,心里也不会发慌了。我们家族自我爷爷算上三代,再到我父亲,家里都是穷得叮当响的。
我上中学的六年时间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除了那笔学费之外,我还要经常为自己的伙食费发愁。没钱买菜的日子,就只能从家里带点母亲做的豆角干、腌萝卜、腌辣椒来拌饭,所以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宋淑娴给我了很多无私的帮助。这份人情是我一辈子都难偿还的。
缺钱带来的那种恐惧感让我常常心里发慌。生怕生活的一个小意外就能让我们一家人置之困境中。
在大学二年级第一次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每当读到孙少平在贫穷中挣扎求学,在艰难中求存的段落时,我会感同身受地忍不住嚎啕大哭,用眼泪尽情宣泄自己压抑多年又无人能理解的心情。
同样也因为这本《平凡的世界》,让我到人世间还有很多比我更不幸的人们。但是,面对着人生的种种不幸,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甘堕落,默默地,一点一滴,像蚂蚁垒巢穴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卑微但不平凡的人生。
少年辍学的孙少安,因为贫穷和农民的身份不敢接受青梅竹马的田润叶美好的爱情。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牺牲了自己的学业,还没有成年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过早地面对着贫穷带来的诸多不幸,但是他像北方广大田野里的高粱一样,朴实坚强,在无数次的失败中一次次挣扎,最终也取得了成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强人。
孙少平是那个时代无数农村有志青年的代表,他们是被时代的耽搁的一代人,不能考学,不能招工,却又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他们不甘心在农村种一辈子的地。他们上过中学,有文化,有见识,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这样自由的环境和条件。
所以,他像流浪汉一样在城市里挣扎求存,尽管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但是他心中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他思想深刻,意志顽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遭受失去爱人和受伤毁容的双重打击以后,拒绝了未来妹夫要帮他调到大城市工作的好意,同时也拒绝了漂亮多情的金秀和她执着热烈的爱情,依然选择回到了他流血流汗的大牙湾煤矿,做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煤矿工人。
小说最后一段文字描写常常让人热泪盈眶:
孙少平在中午时分,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
记得,当年在大学里,无数人都被路遥这部长篇小说深深地感动了,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学生有多少没有经历过贫穷带来的难堪和不幸呢?
我们都习惯了在别人的故事里却流着自己的眼泪,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感谢路遥,只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没多久就在1992年去世了,享年仅仅42岁。
给全国千万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爱思。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芸芸众生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年过四十以后,你才会发现身边有多少当年豪气干云,自命不凡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
甚至那些曾经在各个舞台上发光发亮的明星们也会有一天从神坛跌入凡间,成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