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轻轻在我肩头拍一下:“大叔,那你有没有收拾过他啊?”
说罢,老韩偷偷给我挤眼。
我白了他一眼,不睬他。
“自己的娃娃,不收拾咋个行?树不修不端正,娃不打不成器。可是那种打,都是吓唬吓唬,哪里舍得真打啊?”
老爸笑呵呵地说。
老韩拍拍我的头,对老爸说:“叔啊,以后小军要是再不听话,你就给我说,我替你收拾他!”
老爸知道这是老韩的一句玩笑话,就应声道:“好啊,那我把他就交给你了。他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地收拾他!”
老韩就回过脸来,满意地狡黠地对我笑:“听见没有?我现在可是有了老爷子给的圣旨了,不听话,杀无赦!”
喜欢听古戏文的老爸就被逗笑了。
东东和岚岚也应和到:“杀无赦,杀无赦!”
我瞪了一眼老韩。
你个老韩,你到底要干什么啊?用这样的小伎俩来过你那名正言顺的瘾吗?我现在给你先记下这笔帐,等被窝里再跟你好好算!到时候看你再嚣张!
老爸说,“还站在地下弄啥呀?上来坐,上来,炕上暖和!”
我对老韩说,“你先上去坐吧。我去看看我屋里的炕,添些柴火,把床铺好。”
岚岚就说:“三爸,我妈都给你们把炕烧好了,炕也铺好了!”
老爸道:“是啊,你二嫂啥时候叫你操过这心?唉,你以后可不要对她没良心啊!还有,她说会炒些菜,等你两个哥回来,让陪客人喝酒呢!”正说着,一阵冷风吹进来,原来是大哥二哥顶着一身雪花回来了。
老韩呢,见哥哥们回来,顿时像个主人一样,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
大家你推我让地先后坐上炕去。
屋里顿时热闹起来。
回脸看我的老韩,他简直就是个调动情绪的发动机。他一会儿问村里过喜事那家待了多少桌客人,一会儿说自己村里过喜事的风俗,一会儿问大哥的孩子,一会儿又说自己孩子的小时候的趣事,说得大家一阵阵哄笑起来。
没有多久,二嫂端了一个大大的木盘进来。
她笑着说:“韩哥这一来,家里就热闹不少啊。来来来,天冷,大家喝点酒,边喝边聊吧。”托盘上四道菜,盘子中间,一小坛酒,那酒坛我看着很眼熟。
二哥笑着说:“这是啥酒啊?”
二嫂说:“女儿红!”
听说是女儿红,老韩和我的眼睛对视了一下。
二哥很惊奇:“这酒是哪里来的?”
☆、137
相传,浙江绍兴有一裁缝,结婚后眼巴巴指望妻子能生一个男孩。第二年,他酿了几坛上好花雕,准备等妻子生产后抱上儿子好好庆贺一番。谁知道,妻子诞下一朵芙蓉花。裁缝生气了,把酒埋在院子的桂花树下,这一埋就是一十八年。女儿长大,亭亭玉立知书达理,嫁给了一位才子。那才子有着非常好的酒量。回门那天,裁缝盛情款待姑爷。喝到最后,酒没了。去买酒吧,酒铺都关门了。在桂树下,老裁缝想起当年的藏酒。取出酒坛,拍掉泥封,酒香迅速溢出来,那个香啊,神仙都站不稳。当新媳妇给姑爷斟上那琥珀色的佳酿时,红烛下,才子佳人美酒,已经构成一副人生幸福的极致图画。酒香飘出十里以外,引来无数美食家,品尝后,无不交口称赞,纷纷效法釀储。花雕酒从此也叫女儿红,只因和婚娶有关,一时间被人推崇为回门酒。
在关中农村,婚嫁之时男方送回门之礼首选女儿红,可能始于唐代。那时候,长安城是盛世之都,商贾云集,礼甲天下。女儿红贵为十八年陈年佳酿,尽管名贵,但是,人们取其精义,叹其美味,婚嫁之时,男方回门之物,此酒被列为首礼。于是乎争相效仿,后来就变成风俗。小户人家尽管回门时送的酒也叫“女儿红”,却大多用别的酒冒名顶替。
尽管老左在两年间来过我家无数次,大家在一起也喝过不少次酒,西凤,汾酒,白云边,太白,杜康等,都有喝过,但是,当这坛以民间喜庆剪纸文化为基调的喜来春落落大方地被摆在炕桌中央的时候,还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这酒哪里来的?”
二哥很惊奇。他肯定没有喝过这样的酒。
二嫂抿嘴一乐,望老韩一眼,再看看我:“是小军以前拿回来的。”“我咋不知道呢?”二哥道。
“叫你知道?教你知道的话还不被你早都偷喝了!今天拿啥待客呀?”二嫂眼角眉梢都是笑,嗔二哥道。
“记得上次,左家嫂子说韩哥拿了一瓶女儿红来。我咋就没有见到呢?”二哥低声说。
我差点惊叫起来,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了。
大哥就说:“老二你别胡说了。老韩上咱们家来,就是再拿酒也不会拿女儿红的。这酒轻易不乱送的,再说,真正的女儿红,我可是没有见过。”我偷眼去看老韩,老韩满脸笑意正盯着二嫂看,见我看他,说道:“酒这东西,送人的话,就是表个心意……”二嫂看一眼老韩,插话到:“左家嫂子故意说笑话呢。”老韩见状,笑了笑,把话咽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