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非昔比的IT
我和树袋熊念大学那会儿,卖一台电脑是可以赚几千块的行生。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要一说到是做IT的,就会令人刮目相看,自己也会发自内心觉得特别自豪和令人羡慕,这也是当年我和树袋熊身不由己抢着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
回头看看,我们俩居然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可怕地忍受了快十年那么久,熬到人老和心力也憔悴,有时候我们茶余饭后仍会沉浸在当年在大学当个老师的悠闲梦想中,可是梦醒以后,面对依旧奔波劳碌的现实生活的时候,偶尔都会情不自禁对当年的决定有些懊恼,而且是发自肺腑的沉溺在围城理论的懊悔当中。
厂里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算是我们侄子辈的,一直站在围墙外看着我们每天衣冠楚楚地坐在明窗净几的高档写字楼里羡慕不已,煞费苦心的父母会找到我和树袋熊的父母,尽可能地攀上些关系,大体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懂事,多么能吃苦耐劳,多么怀才不遇。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进入IT这个领域,日后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有一首描述IT行业生活的诗写得再好不过了: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早已步入夕阳产业的IT行业不应该再是现在年轻人眼中的黄金饭碗才对。而对于父母的热心肠,我和树袋熊始终哭笑不得,因为我们俩个的能力还不足以在几千人的外企公司呼风唤雨,即使是安排实习生也是由专门的HR部门来直接负责的。我们父母老一辈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年代,觉得我们在北京已经扎根立足,解决安排个工作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让我想起《新结婚时代》里面的剧情,只能随他们去吧。
十年前的江湖一直有“做IT,35岁就可以退休”的传说,现在35岁退休的理论越来越少被提及。历时这么多年,35岁退休估计只是童话中的木马,35岁的职业坎儿已经开始无法让众多IT界精英回避。先不用说如何发展,有时候,你什么都没做,公司就挥刀断了你的生路。
联想6年3次大裁员,2004年那次最为惨烈。诸多的联想员工在网上描述的中国最大的IT企业的无耻让我彻底断绝了认为联想是个一流公司的看法,其实它也是垃圾一个;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亏损8亿欧元,2006年12月裁掉400名研发工程师;
同一年,baidu解散了软件事业部;
intel也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
2007年10月, 沃尔玛在中国撤裁200人,占公司15%的员工数量;同月,以“狼“文化著称的华为公司大规模集体辞职事件爆发,CEO正式要求:工作满八年的员工必须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
所以以前有朋友告诉我“公司不是你的家,趁早掏光它”的时候, 我还一笑置之,现在却觉得绝妙得不行,简直就是最正确的人生哲理之一。
2.破灭的“35岁退休梦”
乐观点的人会自我解嘲,35岁就转管理呗,可是管理的一条线就像窄窄的独木桥,有多少人可以通过呢(据统计平均大约100名高级程序员也就只有一两个做管理的机会)?
还有随遇而安的主说那就转向传统行业好了。可是已经30多了,有多少人能接受这个大龄青年呢?重新来过的可能性有吗?绝大多数平凡的IT人士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现如今,通货膨胀如此严重,钱捏在手上分分钟都会贬值,好像唯有不断向前跑才能把困窘甩在后面。时代躁动,整个社会都不好确定自己的位置,焦虑正好成为动力。不能保证35岁退休,至少做到35岁之后生活休闲一点。
我周围那些曾经最具有世外桃源理想的IT人也改变了口径:“35之前,我的生活倾斜于工作;35岁之后,倾斜于休闲。”
看来35岁退休的海口还真不是随便可以夸下的。
一方面,职业资本和职业收入不断贬值,同一个职位,5年前本科生就有的做;5年后连海归都抢着竞争上岗,外籍人才才勉强录用。而且十年前同等位置的薪水现在可以养活现在的5个人同一个人,做了五年的部门经理月薪还是那么多,房价却早就翻了五倍。
另一方面,职业的名利心和攀比心越来越重,逐渐就形成这样的理论: 做鸡头,让凤尾羡慕去吧。
试问有谁能不为钱工作?
那些从来没有见过钱的人?
那些刚入行想拼命站稳脚跟的人?
那些赚钱特别特别多多得让人抓狂的人?
大多数人从一而来,吊在二和三之间,就好像北京地铁220万乘客,每天在地铁了挤得脚下悬空。
看似风光无限的城市小白领,其实生活的并不是100%的幸福,偶尔用“悲惨”来修饰一下也是精确地恰到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