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又想回骂,突然看到里间又走出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望着门口。柱子没想到这个家庭这么奇怪,儿子看上去只有20多岁,老两口却这么老。心一软,骂不出口了,又不愿示弱离开,就那么站着不动。
这时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开了门出来,上下的楼梯上都站了人,充满兴趣地围观。那人把老头儿劝坐下了,走到门口对柱子吼道:“你还不走?”说完“砰”一声关上了门。
柱子又生气又后悔,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扭头走了。
这以后,柱子每次来这个楼洞里送牛奶都会心虚,趁楼梯上无人,放了牛奶瓶就匆匆逃离。这件事让他深刻地明白原来这世界上的事情是如此复杂,难分对错,本来你自信自己挺明白,可是一旦主动参与进去,却发现自己也在悲哀地犯错。
柱子给王芃泽写了一封信,不打算把姚敏的事情写进去,因为怀疑王芃泽其实是知道的,说了只会让他在外地心烦。柱子心想就劝王芃泽早点儿回来不算过分吧,可是动笔的时候,才发觉这其实也是个过分的要求,那么远,王芃泽看到后如果胡思乱想以为家里出了事情该怎么办?他终于明白“报喜不报忧”并非是个强硬的教诲,而是每个人都会去沉默地承认的一种亲情的真相。
于是他写了王小川和老太太的生活情况,叮嘱王芃泽安心工作,放心家里的事。早上送牛奶路过邮局时顺便把信投进了信箱。接了王小川,回到老太太身边吃了早饭后,渐渐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他心想还好,毕竟难过的时候还有周秉昆来陪着自己,就牵着王小川走出筒子楼,坐在楼前的空地上等。过了一会儿,周秉昆果然沿着巷子走来了,远远地看见了柱子,一脸兴奋地大声喊:“王玉柱。”
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地方太偏远,一个月之后柱子才收到王芃泽的回信。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些事。有一天下午柱子回到老太太家里时,意外地发现家里没有人,而平时老太太早就把饭菜做好了,总是一边教王小川读书识字一边等柱子回来。
柱子就试着自己做饭,笨手笨脚地炒了个青菜,眼看着天要黑了,祖孙两个还没有回来。柱子越来越为老太太担心,丢下炒锅,骑上自行车去找。
在巷子里没走出多远,就看到老太太独自一人在前面站着,扶着墙迷惘地东张西望。柱子快速骑过去,跳下自行车,疑惑地问:“奶奶?”
老太太看到柱子,像看到了救星似的匆匆抓住柱子的手,惊慌地说:“我刚刚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不知怎么就走到了这里。”
柱子觉得奇怪,望了望来时的路,说:“你没有迷路呀,你再往前走一点儿就到家了。”
“是么?”老太太走到路中间,向四周望了望,尴尬地笑道,“我怎么突然就糊涂起来了呢?”
柱子问:“奶奶,小川呢?”
“小川?”老太太又慌乱起来,“小川呢?我不知道呀。”
下午的时间老太太经常带着王小川去买菜,柱子猜测着问:“奶奶,你是不是和小川去买菜了?”
这一来老太太想起来了,惊慌地说道:“是的是的,糟了,我把小川忘在菜场了。”
柱子赶紧骑上自行车,带了老太太去菜场找。菜场里买菜的人很多,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柱子急躁而勇猛地拨开人群寻找着,终于在卖干菜的地方找到了王小川。买干菜的人正在不高兴地数落着:“你是谁家的小孩子?你爸爸妈妈呢?你在我这里站了一下午了。你说你爸爸妈妈是谁,我带你去找啊,我不是坏人。”任他怎样说,王小川就是不回答,睁大一双眼睛,怯怯地望着来来往往买菜的人,寸步不离地守着脚下的一个装满了青菜的提篮。
看到柱子的身影后,王小川一下子泪如泉涌,喊了一声:“柱子哥哥。”哭着跑了过来。柱子俯下身子一把抱起王小川,这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太太随后也找了过来,心疼地问王小川:“小川,你怎么不跟着奶奶呢?”
王小川说:“奶奶你没有提篮子就走了。”
类似的事情几天后又发生了一次。这次是上午,周秉昆来了之后,和柱子坐在楼前空地上聊天,商量着要去哪里玩;老太太牵着王小川转悠,不知不觉地走远了,但是还在柱子的视野之内。
柱子一边陪周秉昆说话一边望着远处老太太的身影,看到老太太丢开了王小川的手,王小川跟在老太太身边,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过了一会儿王小川撒腿向这里跑过来,嘤嘤地哭着对柱子说:“奶奶不要我了。”柱子心想这是老太太在跟王小川开玩笑呢,就笑着对王小川说:“是因为你不听话吧,你爱哭,奶奶才不要你。”
说完了,又警惕地觉得不对劲,因为老太太教育王小川是很谨慎的,从来不拿这样的话来吓小孩子。柱子想起上次老太太把王小川忘在菜场的事,急忙抱了王小川站起来,和周秉昆一起走到老太太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