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培训烦不烦?”
“开始很烦,现在好些了!”
“我怎么这么抵触这种强硬的管理啊!”
“看的出来,你不能这样,得适应,反正也就20天!”
“你和我一个同学好像啊,他叫陈简佟,可惜不在这里……”
想起陈简佟,他还在家里过暑假,开学才要跑到成都报道,于是不开心的时候,就会龙宝一个电话,陈简佟一个电话,每天都得打,不然就会觉得好像少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电话里面,对陈简佟的依恋依然丝毫未减,我给他讲述刚来工作的事情,他给我讲在家的事情,但是谁能知道,电话这边的人浓味依旧,而电话那边的人已经起了变化……
终于熬过了20天的培训,最后一天大家到各自的部门报道,但是在名单上,竟然没有看到我的名字,奇怪?
然后就接到了部门主管的电话,说另一个在上海的平行部门缺人,要从我们这批应届生里面,挑选两个去上海,问我愿不愿意!当时糊里糊涂,既然主管在电话里面暗示这是个机会,那就说愿意了。
两天之后,刚刚能够找到深圳办公大楼的门,刚刚摸清楚回家要坐哪辆公车,刚刚把自己的电脑组装完毕,做完新员工须知,又接到了电话,上次的电话面试表现很好,那边的主管决定让我去上海……
两天的时间收拾完毕,从深圳还没有住热的家,飞赴上海,可怜了我的七大箱行李,从武汉来到深圳,还没来得及收拾完毕,又被装进行囊,送去上海!
再见,睡在客厅的王胜凡,还没来得及把你引诱到我的房间;再见,身边还来不及记住名字的同事们;再见,和我一同来深圳工作的同学……我要去上海了,一个举目无亲,满眼陌生的地方……
这两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好像让我对感情这个东西认识的更清楚了。
首先按照感情的深厚程度,把它分成三个阶梯,代表不同的高度,对普通人的感情可以说是站在第一个阶梯上面,对好朋友的感情是第二个阶梯,对爱人的感情是第三个阶梯。
第三个阶梯和前两个阶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这个高度的感情,动力都是发自于心的,比如对爱人的关心,不是做样子,是真心想做,就像兴趣,完成他不用毅力,不用坚持,是自然而然的。
而前两个阶梯感情的动力,大多是发自于理的,比如对陌生人要讲礼貌,比如应该记住好朋友的生日,很多时候,都是觉得应该如何做,然后去做,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社会的习惯,说的不好听,就像工作,对待工作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感觉想要保持一贯的认真和好状态是多么的艰难,需要坚持和毅力。
我对所有爱过的人的感情,都是站在第三个阶梯的,那种发自内心,推动我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的力量是无比的强大。而他们对我的态度,就不尽相同,认真的分析,可以看出来,高韧攀、吴则剑、肖展云、陈简佟包括后面的陈广,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事实就是他们对我的感情,就是站在第二个阶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就像从阶梯上摔下来,我会很疼很疼,会想念,会后悔,会抱有复合的幻想,而他们只是从第二个阶梯摔下来,疼是一时的,过一阵子,就好了。当我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亲密的关系掩盖了很多东西,很多只能事后发现,其实那时候,我对他们的关心,要数倍多于他们对我的关心,比如我会耐心的听他们讲他们的事情,还会感同身受的着急、想办法,而他们不得不说,听我说自己事情的动力并不足,也不是很关心,就算是在听,也是在无意识的按照社会习惯,完成一个“好朋友”的角色,不是说他们对我不好,而是不够好,或者说这种好是发乎于理,止乎于心的!
抄一段话:从本质上说,人和人是很难真正做到相互理解的。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擅长的是表达,而不是倾听。到最终,讲述的那个人会自己觉得更加落寞,因为他发现对方最终关心的根本不是自己所说的,而是一直在寻求一个break,好在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些意见往往还只是关于自己的。
我觉得说的很好,判断一个人对你的感情,和他谈话就够了,就能知道他对你的感情,到底是站在第二个阶梯,还是第三个阶梯。
再来分析张浩楠,很多朋友喜欢他,那是因为他身上真的有一种很可贵的东西,所谓可贵,就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那就是他可以不管我对他的感情始终是站在第二个阶梯,而他对我的感情始终是站在第三个阶梯,现在他有女朋友了,对我应该是站在第二和第三之间了,但是依然很难得。
说说心里话,反观一下我对他的态度,也就能理解其他人对我的态度了:记住张浩楠的生日,要写在表格里面,当作任务,到了时候,也没什么太大的动力起买礼物,就算买了,一般也会拖得比较晚;没事的时候,不太会想起他,有事需要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想起他;他为我做了事情,会感动,但是只是一时,过了,感动就消散了……这就是我对张浩楠的态度,恐怕也就是高韧攀、吴则剑、肖展云、陈简佟、陈广对我的态度。